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十年 見證新時代|中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發布時間:2022-09-10 12:30:57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小寧

制圖:張寒

  8月20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式在北京舉行;8月24日,2022中國航空科學技術大會在青島拉開帷幕;8月27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在北京開幕……

  從新能源到航空工業,從線上到線下……一場場高規格的科技盛會輪番上演,一項項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在充分展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同時,也彰顯我國高水平開放創新的勃勃生機。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的法治環境更加完善,科技創新的決策機制更加科學,科技創新的管理機制更加高效,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更加優化。

  8月30日,在北京順義5253平方米的思靈機器人生產中心,“Diana 7”系列機器人正在生產線上完成最后的組裝和調試工作。

  “這款機器人有著自主學習、自主規劃以及自主優化的功能,讓它變得更有思想,關節也更加靈敏,既可以用在醫療領域,又可以在工業領域進行精密組裝。”思靈機器人公司副總經理陳尉介紹。

  2018年12月,思靈機器人公司創建。“從項目落地的支持,到人才的引進,我們得到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企業管家一對一式的服務,以及各區及委辦廳局在產業政策上的支持和傾斜。”短短三年半時間,這支由十幾人組成的團隊已經發展壯大成為在全球擁有900多名員工的獨角獸企業,目前估值超過15億美元。

  十年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不到5萬家,如今達到33萬家。在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榜單上,我國企業從2013年首次發布時的180家增長到2021年的683家。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601家深港兩地的創業團隊在這里完成孵化;上海張江科學城,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等10多個大科學裝置紛紛落地;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已認定登記技術合同3萬余項,成交額突破3000億元……

  十年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不斷增強,三地研發投入占全國30%以上。把視線放大到全國,十年間,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3個增加到23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提升至2021年的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

  除了企業外,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原始創新策源地功能不斷增強。隨著“揭榜掛帥”“賽馬”機制不斷健全,多項科研成果加速從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走向企業生產線,科研學風作風持續改善,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得到激發。

  在諸多領域,中國成功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科技創新日益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8月31日,位于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的實驗室,量子直接通信團隊正在進行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統技術攻關,今年4月該團隊的100公里量子直接通信距離創造世界新紀錄。

  “我們探索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頂尖科學家負責制,賦予充分的人財物自主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同時量身定制引才政策,瞄準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堅持‘一事一議’‘一人一策’。”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張碩介紹,首席科學家袁之良自簽署合同到入境到崗,短短4個月高效完成四千萬元設備論證、三百平米實驗室改造和10人科研團隊組建。

  十年來,“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祖沖之號”“華龍一號”紛紛問世,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現在的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企業和高校聯合創新,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7月30日,全國首家國家級創新聯合體“3C智能制造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運行。這個由小米集團聯合12家上下游企業、8家高校院所等20家單位共同組建的創新聯合體,計劃將在三年時間內突破領域內工業軟件等核心技術,以聯合協同促進自主創新。

  “在小米的智能工廠里,創新聯合體中企業、高校院所所研發的關鍵技術,都將獲得在產線上驗證的機會。”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斌介紹。

  創新不但促使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成效也更加顯著。醫用重離子加速器、CT等高端醫療裝備研發應用進一步加快。網上購物、電子政務、遠程醫療等使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更好滿足。

  在全球創新版圖中,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創新不僅深刻改變著中國,也正引領著中國向著未來闊步前行。

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 <bdo id="wy2ay"></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