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wy2ay"></bdo>
  • 清白傳家

    2023-01-13

    “好將清白繼家傳”,這是明代廉吏李炯然在生命最后時刻對后代的殷切期望。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正在展出“五星出東方——和田歷史文物展”。和田,因美玉而聞名天下,因絲綢之路而繁榮,通過和田歷史文物,我們能夠看到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生紗廠創辦初期檔案(1896-1907)”已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這批檔案記載了大生紗廠初創階段的艱辛歷程。

    “厚德載物”作為中華民族優良的精神傳統,自始至終提示歷代國人當像無垠大地那般敦厚樸實,默默且堅韌地孕育著萬物萌生與生命長成。由之同理,做一個高尚的中國人,須為人與處世上務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心胸開闊如莽原,立志高遠似蒼穹。

    《植物名實圖考》是我國古代植物學名著,作者是清代植物學家、博物學家吳其濬。吳其濬(1789—1847年),字季深,號吉蘭,河南固始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對于宇宙的理解與構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便具有著極其豐富的表達。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逼渲刑烊撕弦焕砟?,即集中體現著中華民族對整個宇宙以及人與宇宙萬物關系的根本看法。請兩位專家分別談一下“天人合一”理念的源流。

    黃元御是清代著名醫學家,他醫道高深,醫術精湛,著作等身,聲望素孚,被譽為“醫門大宗”,乾隆親書“妙悟岐黃”“仁道藥濟”予以褒獎。

    在如今蘇州文廟的明倫堂前,陳列著一塊赭色巨石,狀如船帆,上面刻有“廉石”兩個大字,該石的主人是三國時期東吳大臣陸績。南宋范成大撰寫的《吳郡志》中記載,“廉石”亦稱“郁林石”,取自廣西郁林。那么,陸績為何會收藏這樣一塊其貌不揚的巨石?又為何不遠千里將其從郁林運到蘇州呢?事情還要從陸績出任郁林太守說起。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福建寧德縣城剛受倭寇劫掠,滿目瘡痍,廣東潮陽舉人林時芳臨危受命,由福建漳州府漳浦縣教諭升任寧德知縣。

    林則徐(1785年—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中國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嚴清(1524-1590) ,字真甫(道光《昆明縣志》記“字公直”),號寅所,云南后衛(今昆明)人。

    楊名時(1661年—1737年),字賓實,號凝齋。楊名時出生于江蘇省江陰東城門外朝陽關的一個耕讀之家。18歲時師從名儒高慎中,研習探索理學。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進士,深得理學家李光地器重,從之受理學,造詣益深。楊名時歷經清代康、雍、乾三朝,為三朝重臣。

    楊士云,字從龍,號弘山,生于1477年,卒于1554年,享年78歲,大理喜洲大界巷人,明代進士,被正德皇帝欽點為“翰林院士”,以給事中致仕。大理市喜洲鎮四方街有一座“翰林坊”,上有“賜進士第”“理學名臣”等匾額題字,是對楊士云的褒獎。

    “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边@是自號“六一居士”的歐陽修對“六一”的解釋。不難看出,琴在歐陽修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湖山未改舊園林,騎竹尋芳白發侵。百歲風光人半老,三秋樹色月多陰。朗陵兄弟真為瑞,康樂子孫亦比琳。好學甘貧無俗累,清尊相對喜難禁?!?/p>

    我國古代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水利專家,徐端(1754-1812年)是其中的一位。他自嘉慶九年(1804年)任護理東河河道總督,至嘉慶十七年(1812年)積勞病卒治河任上?!肚迨犯濉穼λ绱嗽u價:“端治南河七年,熟諳工作。葦柳積堤,一過測其多少。與夫役同勞苦,廉不妄取?!边@是對他豐富治河經驗的褒獎,也是對他為政清廉、潔身自好的真實寫照。

    曾鞏,字子固,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雅號南豐先生。北宋熙寧四年(1071)六月,曾鞏任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成為齊州的父母官。在齊州任上,曾鞏干了兩年余三個月,之后調任襄州知州。雖然在齊州任職時間不算長,曾鞏卻廣行善政,深受百姓愛戴。他的故事在元代方志《齊乘》以及清代方志康熙《濟南府志》、道光《濟南府志》中皆有精彩記載。

    《晉書·樂志》:“農瑟、羲琴、倕鐘、和磬,達靈成性,象物昭功?!狈g成現代話就是,神農創造了瑟,伏羲創造了琴,倕制作了鐘,和制作了磬?!妒辣尽ぷ髌酚钟小芭畫z作笙、簧”,“伏羲氏灼土為塤”,“夔鼓”“舜造簫”,黃帝派伶倫到昆侖山模仿鳳凰之鳴制律??傊?,所有樂器,被三皇五帝包圓了。

    許镃(1530-1602),明朝人,字國器,號白塘,云南行省石屏州蔡營人,后人稱其為“白塘先生”或“許白塘”。他的名號在滇南一帶老幼皆知,坊間常有他的故事流傳,部分不識字的鄉民還曾誤以為他叫“許白糖”,倒是更添了些親近。

    唐代名臣顏真卿不僅以書法著稱,其勤謹憂民的為官之道和以身殉國的經歷也被歷史銘記。顏真卿所屬的瑯琊顏氏自魏晉至唐有若干人任國家重臣,而且顏氏家族志行高潔,學博才精,文武兼備,往往在治平時為治國之能吏,在危難中則為守社稷之良將。顏氏家族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發展中,體現出公忠廉直、堅貞一志的家風。

    16歲投身革命、17歲光榮入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冀南戰斗、反掃蕩戰役等,在戰場上不畏生死、英勇殺敵、屢立戰功;解放戰爭時期,面對復雜局勢,及時整頓健全組織、加強黨的領導,有效挽救危局……“七一勛章”獲得者、今年102歲的戰斗英雄郭瑞祥一生功勛無數。他不僅自己堅守軍人本色,在教育子女上更是嚴格。

    李德生(1782—1852年),字仲惠,號培階,河南南陽鎮平縣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登進士第,歷任云南定遠縣(今牟定)、大姚縣、易門縣知縣,鎮雄州知州加同知銜,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東川府(今會澤縣、巧家縣、東川區一帶)知府。在云南做官20余年,其間任東川府知府10余年。作為四品官員,知府年俸105兩,祿米105斛,養廉銀3000兩左右。然而,在他卒于任上時,他的家人竟連送靈柩回河南老家的資費都湊不夠。細究其中原委,做清官循吏,干實事惠民,本就是李德生孜孜以求的事。

    莊蹻,生年不詳,卒于約公元前263年,楚國人,楚莊王之苗裔,為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古滇國國王。在他生平當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他一生剛正不阿、廉潔自律,為維護公平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也不徇私情。

    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書法家。

    戴家政,字子政,號有亭,1793年生于云南景東,1816年鄉試中舉,1826年發往湖南候補知縣,1830年任湖南永興縣知縣,后任常寧縣知縣,1838年辭官還鄉。

    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 <bdo id="wy2ay"></bdo>